► 中華民國海軍

中華民國海軍(英語: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y,縮寫為ROCN)是中華民國國軍的海上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轄下有海軍艦隊指揮部、海軍陸戰隊指揮部、海軍教郁暨準則發展指揮部、海軍保修指揮部、海軍軍官學校等單位,共有3萬8千餘人,包含海軍陸戰隊9,000人。主要武器裝備是以主作戰艦、輔戰艦艇、潛艦、海軍陸戰隊、海軍航空隊等核心戰力為主,以建立現代化海軍,並且以「高效質精、快速部署、遠距打擊」之海軍戰力作為目標,包括反封鎖能力、保存戰力等等。

► 海軍小故事

海軍傷心麵

早年,海軍官兵任務艱苦,軍艦一出海,艦上值勤是不分晝夜的,各單位隨時都要有人值勤,所以每晚9時值更與下更的官兵在交接前後,艦上伙房端出的消夜,大家稱這是「傷心麵」。煮好的麵會先分送到軍官用餐的上官廳和士官用餐的下官廳,等兩廳打完菜後,才送到大飯廳給一般士兵食用。由於麵分配到最後,料會變少、味道容易變淡,為加重味道,大家就猛往碗裡倒胡椒和辣椒,而且用餐時船隻又搖又晃,不但常常邊吃邊吐,還被辣到七竅生煙,這時候又憶起家鄉的親人,想到兵變的女朋友,不禁悲從中來,就這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吃麵,所以戲稱傷心麵。

 

水手服與藍披肩

水兵必須長年待在船上,在有限活動空間限制下,加上隨時得應付緊急狀況,在樓梯、桅桿間爬上爬下,因此制服設計以簡便為首要原則,世界各國多採套頭式設計,揚棄鈕扣,甚至連拉鍊也沒有,下襬則是外露,無領部分可以避免喉頭受到壓迫,減少暈船機會。上衣背後的方布披肩是另一特色,古代海軍的水兵,都留著很長的頭髮,在長期海上航行時,船上的淡水有限,連食用的水都不夠分配,當然不會用寶貴的淡水去洗頭,在這種航行環境下,每一個水兵的頭髮自然污穢不堪。若穿上新上衣,污穢的頭髮,容易污染後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好在上衣的後背,放置一塊藍色的布,這塊藍布便是今日水兵服上的藍披肩。

 

無簷帽

在帆船時代,海軍沒有固定的制服,古代的海軍水兵流行蓄髮蓄鬚,在長期航行中淡水有限無法經常洗頭,蓬亂的頭髮,只好用頭巾包紮起來以利在甲板上工作,這塊頭巾便成為當時的水兵帽。水兵帽設計成無簷功能是當艦艇航行在海上時帽子不容易為強風吹走,其次在瞄準儀器或看望遠鏡時帽簷不會造成妨礙。經過幾次改革,由童軍帽式的水兵逐漸演變成今日之無簷帽,其材質堅固防水亦可於雨天時作為防雨之用。




向後甲板敬禮

艦規規定:無論官兵,不分晝夜,在上下梯口時,都應向後甲板行舉手禮,這也是海軍國際禮節之一。 向後甲板敬禮又可稱為向艦尾之國旗敬禮。此種禮節起源甚古,在希臘、羅馬、迦太基海權時代,跪拜、鞠躬都是為祈求海神的保佑,並由早期航海人員對置放船上的神壇或聖像十字架尊敬的習俗演變而來。在神龕移去後,而代之以皇旗或國旗,使後甲板仍然成為艦上最神聖莊嚴的特殊部位,所以向後甲板敬禮的習俗,乃能夠繼續存在並流傳至今。

船鐘

船鐘古時船上多以沙漏計時,每漏完一次為半小時,由當值水手敲擊船鐘一響,在四小時值更中,共敲船鐘八次。相沿至今,海軍艦艇及陸上單位仍保持敲擊船鐘報時的習慣。每更自敲擊一響以至八響,每敲擊至八響即表示正式交接更時間,週而復始循環不息。船鐘在艦上亦用以發出霧號或火警信號。



艦體顏色

我國海軍是以淺灰漆為基底,而真正的稱呼則多以海軍灰稱之,除了現代潛艦以黑色塗裝,多數的水面艦大半以此顏色為主要塗裝,在自然的海象及遠距離的視距中易與海天結合,無論是白天或是夜間都容易隱藏,這是從艦艇識別及隱蔽的角度來看,更早期像北歐各國的海軍艦艇也有海洋迷彩的塗裝達到隱蔽的目的。